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煤炭资源型省份如何实现绿色转型
日期:2025-03-04  

日前,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驻华代表处与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共同主办的转型政策研讨会上,业内专家认为,在绿色转型过程中,煤炭生产省份之间在就业规模、产业结构和增长潜力等方面存在差异,低碳转型的影响也将显著不同。为了确保转型的协调性和包容性,这些差异应纳入国家规划中加以考虑。

业内人士认为,以山西为代表的煤炭依赖型地区情况更加特殊,在能源转型进程中面临的困难更加艰巨。由于其特殊性,更需要以全局性思维考虑产业发展。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广泛,但地区间分布极不均衡,不同地区的煤炭资源禀赋差异巨大。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区。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22年全国矿产资源储量统计表》显示,山西省煤炭储量达483亿吨,在全国煤炭储量中所占份额高达23%,居全国之首。紧随其后的分别是内蒙古与新疆,煤炭储量分别为411亿吨和342亿吨,分别占全国煤炭储量的20%和16%。这三个省区的煤炭储量占据全国煤炭储量的60%。陕西和贵州也拥有可观的煤炭储量。由于能源需求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煤炭资源的分布地与需求地之间存在错配,因此需要“西煤东输,北煤南运”。

在业内人士看来,山西,陕西和内蒙古是中国三大煤炭生产省区,既是国家煤炭能源供应的重要保障,也是未来在化石能源退出进程中潜在承压最大的地区,因此是转型需要关注的重点省区。

“资源型地区的转型是世界性难题,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山西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武东升表示,山西省拥有全国超过20%的煤炭储量,煤炭工人数量占全国总数的37%,在实现“双碳”目标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背景下,山西省将面临经济增长、低碳转型、促进就业多重压力。

资源型省份的转型是一项长期、复杂且系统性的工程。在转型过程中,普遍面临就业压力、转型认知薄弱、缺乏新动能等诸多挑战。

那么,如何实现煤炭资源型省份转型?

业内人士认为,资源型省份在接续产业的选择上需要避免路径依赖。由于煤炭资源富集地区长期以来依靠煤炭行业支撑,容易形成惯性思维定式,考虑的接续产业也多以矿业及其延伸产业为主,然而这些产业大多仍属于高耗能高碳排放产业,在加速绿色转型的背景下可能面临着更大的市场风险,也有可能面临二次转型困境。因此,建议当地政府部门转换思维模式,借鉴学习资源枯竭型地区转型的经验教训。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特聘副研究员陈丹表示,在国家层面,为了达到“协同转型”的目的,需要为不同地区设立科学的绿色转型时间表,并进一步明确“双碳”目标下不同地区的煤炭预期。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可以考虑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设立国家级协调机制,并在公共资源上向煤炭等化石能源依赖度较高等转型较为困难的地区进行一定倾斜。在地方层面,需要鼓励地方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当地实际,把推进绿色转型纳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为保证转型过程中经济可持续增长,煤炭依赖地区应根据本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合理布局产业链,发展接续产业,在减少对煤炭产业依赖的同时构建后续经济支撑。

在转型资金方面,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国际交流中心主任李莹预测,到2030年,山西省煤炭行业在职工安置方面的资金需求或为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到2060年这一数字更是将达到400亿元。

“资金支持是转型的基础,较大的资金缺口制约着资源型省份转型。”陈丹认为,解决这一问题,亟需探索混合融资机制。混合融资的核心是通过引入公共部门或慈善部门的资金,减少私营部门可能面临的风险,以此撬动更大规模的私营资本参与。在鼓励私营资本支持转型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已牵头起草国家层面重点行业的转型金融标准,为丰富转型金融“工具箱”提供基础。标准出台后,应优先考虑在煤炭依赖地区进行试点。同时,要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及投资者将社会考量纳入投融资决策中。(中国能源网)